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正式上线
4月27日,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一,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。相关负责人介绍,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入从“单向疏解”转向“双向互通融合”、从“破藩篱”转向“建生态”的新阶段。论坛上,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正式上线。记者得知,该地图融合了京津冀区域内9大高新区共300余家平台。相关负责人介绍,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上线后,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,加强精准指引,吸引创新主体来京津冀开展技术研发和落地产业化。
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将布局“六链五群”
平均20分钟就可以完成神经介入脑血管造影术,而且整个过程不仅能让医生免于X射线的损害,还能减少造影剂对于患者的伤害……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的展览展示环节中,北京万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易度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亮相。记者注意到,这台机器人由两部分组成,首先是病人上方的导管机器人,其次就是一旁的操作台。
该公司工作人员赵丽娟介绍,传统的神经介入脑血管造影术,需要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身着20斤的铅衣、铅围脖等进行。而该机器人问世之后,医护人员只需要坐在操作台旁边,控制机器人将导管从患者的腿部进入,一直到脑血管,最终完成手术。“目前这台机器人已经在天坛医院国际部进行临床应用,已经成功手术近200例”赵丽娟说。
记者了解到,易度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由北京万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,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。赵丽娟说,5月份这台机器人将在河北应用,同时今年下半年协和医院也将引入,下一步将面向全国铺开。“这是北京研发,河北转化,最终辐射全国的典型案例。”
历经十年,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从传统的疏解承接,变成协同创新。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介绍,目前京津冀正在进行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。在协同布局产业链群方面,共同绘制了氢能、生物医药、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等六条产业链图谱,从中梳理出关键核心技术“卡点”229个、供应能力不足“堵点”174个;同时共同培育集成电路、网络和通讯安全、生命健康等五大产业集群。李伟说:“产业集群方面京津冀有着良好的基础。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、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,产值规模均占全国20%以上。”
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正式上线
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,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正式上线。地图中融合了京津冀区域内的9大高新区,共计300余个平台,平台类型包括成果转化、创业孵化、产业创新、科技服务与产业空间载体。
点开地图,9大高新区遍布北京中关村、天津滨海、保定、燕郊等地。其中包括了每一个平台的名字、产业领域、地址和联系电话。对于查看地图的企业来说,如此清晰的信息方便有意向的企业及时联系,同时吸引创新主体来京津冀开展技术研发和落地产业化。
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园区部部长杜玲介绍,去年10月京津冀高新区联盟正式成立。联盟是由北京中关村示范区、天津滨海高新区和河北高新区组成,包含有5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个省级高新区。
高新区是三地的创新资源、科技资源的密集区域。所以,该地图将充分集中展示9个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,包括成果转化、创业孵化、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。“这份地图的目的是集中招商引资、展示推介高新区的发展。未来尽快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落地京津冀,使其成为一个整体。”杜玲说。
“京津研发、河北转化”模式已基本形成
北京市委常委、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在致辞中强调,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9.8%,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。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,北京将持续发挥“一核”的辐射带动作用,共同推进“新两翼”发力齐飞,协力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。首先是将共同营造三地开放协同创新生态,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,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聚集。其次是将持续推进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,以更大力度推进前沿技术、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,共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。第三是将加快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,打造区域特色鲜明、上下游关联度高、带动性强的产业体系。
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在致辞中指出,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,三地“一张图规划、一盘棋建设、一体化发展”,初步形成目标同向、措施一体、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。当前,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入从“单向疏解”转向“双向互通融合”、从缩小各自内部差距转向增强区域整体实力、从“破藩篱”转向“建生态”的新阶段。
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介绍,京津冀创新体系的特点可以用“优势互补、分工协作”形容。首先,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,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,是全球顶级科技创新集群之一。同时,北京在基础研究合作方面与津冀签署了三期合同。合作研究协议主要围绕交通、智能制造和精准医学等方面展开。发挥创新中心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。
在成果转化方面,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加快布局。“我国在京津冀建立了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。之后通过天津、河北、通州等地。燕郊、雄安等分中心的建设使科技成果转化得到加快和加强。”
同时,“京津研发、河北转化”的协同模式已经十分成熟。过去10年间,北京输出天津的技术合同的成交额从2014年的38.8亿元上升到82.1亿元,其中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年均增速为8.7%。而北京输出与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也由最初的32.4亿元快速增长至现在的274.8亿元,2431家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5163家。
如此亮眼的成就,得益于三地协同创新的基础非常雄厚。刘冬梅认为,京津冀地区的研发人员占全国10%左右,而发表的SCI国际论文总量占全国20%。发明专利拥有量接近全国的20%,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也是全国总体水平的1.7倍,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是全国的2.2倍。